新闻中心
近日,民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《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》(简称《方案》)。《方案》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困难,提出构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,到2025年底,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,服务网络形成一定规模。
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,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超2.8亿人。现在很多城市家庭都是老人与儿女分开住,独居、空巢老人占比不小,即使与儿女一起住,也很难保证一日三餐吃在一起。有的老人行动不便,买菜做饭成本上也不划算,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,就成为很多家庭的困扰。
发展老年助餐服务,不仅是一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民生工程,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在家门口就能拥有幸福“食”光,不仅吃得饱,还能吃得好,可直接提升晚年生活质量。
实际上,近年来,不少地方已经推出并不断完善老年食堂、老年餐桌、老年助餐点。从实践效果看,这些场所便利了老年人就餐,增进了老年人福祉。在一些地方,老年食堂声名鹊起,成为网红餐厅,甚至引得年轻上班族都前去“蹭饭”,物美价廉的菜品引发消费者点赞。
此次《方案》,对老年助餐服务为什么要办、怎么办、如何越办越好等一系列环节作出了部署。《方案》提出,“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”“优先供应大众化家常菜,保证老年人吃得饱、吃得健康、吃得放心”“支持餐饮企业提供老年餐食配送服务”“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”等,既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统筹安排的原则,又立足城乡实际给出了针对性的落实细则。
在这些方面,上海布局早、措施实、运转稳,在全国范围内走在了前列。比如,在一些寸土寸金的地段,也能看到“社区食堂”,实行一日三餐供应,还有丰富的菜品可供选择;在价格实惠的基础上,一些街道还对达到相应年龄的老人发放助餐补贴券;食堂智能化设备进行了适老化调整,老年人可轻松操作……这些丰富、便民、贴心的服务,让老年人很有获得感。
办好家门口的老年食堂是民生所需、人心所向。但不容回避的是,一些地方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,对此还需要有充分的预见,及时给出解决对策。
“钱从哪里来”无疑是一个焦点问题。《方案》提出,建立“个人出一点、企业让一点、政府补一点、集体添一点、社会捐一点”的多元筹资机制,支持老年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。这与各地的探索相契合:社区老年食堂要走市场化的路线,但也需要多方携手,合力“托举”。
应该看到,各地财力不同,市场化程度也有差异,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必须因地制宜,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,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力戒形式主义,避免资源浪费,不搞大干快上,不追求整齐划一,防止“一哄而上”“一刀切”。政府更应在做好规划布点、资质审查,监管好老年助餐服务机构,守护好食品安全底线等方面主动担责、积极履职。
小食堂服务大民生。唯有始终围绕方便老人就餐这个目标,兼顾各方利益,扎扎实实走下去,老年助餐服务才能更有生命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扫一扫关注我们